在煙波浩淼的南太平洋上,有一個面積僅117平方公里的小島——復活節島。它以神秘的巨石人像、“會說話的木板”和奇異的風情吸引著人們的到來。置身復活節島上,有時空錯位之感,帶給人難忘的心靈震撼。
面積只有117平方公里的復活節島,是世界上最孤立的小島之一。島上的居民稱它為“拉帕努伊”,意為“石像的故鄉”,或稱“特皮托·庫拉”,意即“世界的肚臍”。離她最近的有人居住的地方,西邊是1900公里外的小島皮特克恩(pitcairn),東邊是3700公里外的
智利。這個南太平洋上的小島,像一葉孤舟漂泊在萬頃碧波上。
甫一踏上這個聲名遠播的小島,立刻有缺乏人氣之感。島上為數不多的原住民主要是馬其薩斯(maquesas)群島的玻利尼西亞人,遍布全島的成百尊石像固守著現代人無從知曉的秘密。
聞名于世的莫埃石雕像堪稱藝術之作。它們多半是數個一排,立在當地人稱做阿胡(ahu)的石壇上,面朝大海昂首遠視,或躺倒在阿胡石壇旁。這些半身石像由黝黑的玄武巖、凝灰巖雕鑿而成,通常高5—10米,重幾十噸,最高的一尊足有22米,重300多噸。細看下,石像造型生動,雙手下垂,細長的手指伸向腹部。頭部比例偏大,面略呈長方形,濃眉高鼻、小嘴薄唇、下巴突出、耳朵長垂。有些石像用貝殼鑲嵌成眼睛,仿佛被賦予了生命。石像大多數似為男性。有的石像頭頂還戴有圓柱形的紅色石帽,重達10噸。
島上有石像數百尊。這還不包括在山體巖石上已雕刻、但還未完工剝離下來的好幾百個。好象因為遇到了什么突發事件,使正在進行的工作突然停了下來。島上的幾百尊莫埃石雕像,是為什么而雕?當年島上的原住民沒有載重車輛,他們是怎樣把巨型石雕像從采石場運到阿胡石壇的?沒有起重設備,又怎樣把巨型石雕像豎立在阿胡石壇上的?神秘的莫埃石雕像提出的這些謎一樣的問題,吸引著眾多考古學家。
經過多年的考察研究,大多數人的看法是,莫埃石雕像不是神像,而是部族或村落先人的雕像,阿胡石壇則是拜祭祖先的祭壇。